2020/03/09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国先哲点明了住宅与人关系的哲学思想。
人一生有一半时间要在住宅中度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居住环境的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注重两者的内在品质,既“健康住宅、健康人居环境”。
首先,健康是指“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的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的序言中提出:“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安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对于人居环境而言,我们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处于完全良好状态的物质环境和健康社会。有人认为WHO提出的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定义,或认为这并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
但为什么世界接受了这个定义,究其根本,是因为健康不仅仅是一种体格上的要求,而且包括同样重要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理想。由此推及,建设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不但需要各种物质条件,也同样需要健全的民主法制、升华的社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应该作为全社会为人类健康生存而奋斗的长期目标。WHO对健康住宅的定义是“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根据WHO的建议,“健康住宅”可用如下技术标准来进行评测:
1、低温或无毒的建筑装饰材料
2、清洁的室内空气和良好的换气性能
3、适中的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
4、静谧、无噪音干扰的生活环境
5、充足的日照
6、足够亮度的室内照明
7、能够保证私密性的充足的人均建筑面积
8、足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9、便于对老人和残疾人进行护理
“健康住宅”的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使其生活在健康、舒适、安全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
“健康住宅”的技术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
(1)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2)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3)住区的环境保护
(4)健康环境的保障。
针对WHO健康住宅的相关界定,我们对所在县城进行了有目的的调查,从中发现以下相关问题:
(1)沂源县的装饰材料大都就地采购,几个当地的材料装饰批发市场上装饰材料鱼龙混杂,质量也良莠不齐,为将来的住宅埋下隐患。在施工过程中,劳务市场上的缺乏技术的临时工成为主力军,再加上非正式的装饰材料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更使住宅的装饰质量大打折扣。
(2)住房的通风透气问题无形中成为又一大问题,由于大量上世纪八十年代住宅的存在,使整个沂源县住宅通风透气成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住宅的换气设备不存在或较差,即使一些住宅自行安装了空调,但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整个住宅楼的外观形象变的极其不和谐。无形中造成了整个城市的视觉污染。虽在改建或新建的住宅区此类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随意的改造规划方案,也使部分住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通风问题。
(3)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部分居民将自己的阳台随意的改造为厨房,不仅无法符合健康住宅的条件,而且给火灾埋下了隐患。
(4)地处北方干燥区的沂源县对城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的要求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也只有通过增加绿化和市政设施的建设,来改造自身的小气候。
(5)出于经济等因素的考虑,县城的社区开发大都采用边开发边出售的模式,住宅楼在刚刚竣工就交付使用,因此很难确保使建筑材料中含有的有害发挥性有机物质充分的挥发出来。
(6)此外,社区内存在着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现象,这又给脆弱的环境保护系统以沉重打击。
那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呢?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副主任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深刻的阐释:
从宏观上讲,城市环境要健康。在1997年北京举办的以“迈向21世纪的城市”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对于21世纪的城市如何规划的问题,专家们达成了“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共识。在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发展,首先要重视环境规划,进行城市环境保护的近期及远景目标规划,建设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加强城市生态的稳定性和自我平衡能力,达到自然―空间―环境系统的和谐统一。其次,政府应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建立、健全环保和污染系统,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进技术创新力度,包括建筑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等。再次,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能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污染少、资源能耗低、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还要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完善环保法规,发展环保产业,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规意识,鼓励人们广泛参与环境质量监督。
在微观方面,应强调住宅设计的健康化,实现居住空间舒适、安全、健康的目标。在户型设计上充分考虑居住者的行为特性,合理安排组织功能空间,贯彻动静分区、静污分区的原则,并且要保证室内有充足的光照和通畅的自然通风,在冬季采暖和夏季使用空调期间有新鲜空气交换和补充设备,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健康。建筑结构和管网的布置尽量弹性化,为建筑空间的灵活改造创造条件,综合设计、合理布置室内各种管线系统。对于住宅的维护结构和设备应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尽量在自然的条件下,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满足舒适的要求。厨房、卫生间应采用集中通风换气系统,采取防倒灌、串气和串味的有效措施,防治空气和水体的相互污染。建筑和装饰材料的选择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以及无害、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构不成危害的环保材料。
“健康住宅”应采用“跟进机制”,同时人居环境的建设还需要科学的引导。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技术体系,使住宅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社区的配套设施上,都应该对居住健康的要求有相应的保证。其次,人们在居住行为观念上还缺乏基础,人们的居住行为、住宅市场需要正确引导。
(1)“绿色”首先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摈弃住房建设和消费中的“拜金主义”,提高其中得到的品位和文化素养,才是一种健康的住房建设和消费观念,通过绿色观念营造出既与自然融合又属于自己的一方居住空间。
(2)“绿色住宅”的内涵是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他是既适应地方生态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体现了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的良性循环。其核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绿色住宅”是一个多项指标的组合体,而且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在“绿色住宅”的定位是应充分考虑用地的经济性、规划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节能性、生态环保性、抗震抗灾性等指标体系。同时,经济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各项高科技的应用,给住宅的合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要注意走极端化,应注意住宅的实用性,还要加强精神因素的作用,促进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双向协调发展。其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要正确处理好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
(4)“绿色住宅”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标准。“绿色住宅”应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尊重传统、融和自然、与时俱进,从多方面全面考虑,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外界环境相融合的新型住宅。